崛起的RISC-V已然成了不少國產MCU公司手里的一張王牌,在自主可控的趨勢下,越來越多國內廠商開始轉向這個全新的架構。一些國際MCU大廠雖然還沒有對應的RISC-V產品推出,但也都紛紛加入了RISC-V國際基金會。從實際出貨量來看,ARM在MCU市場仍占有大部分市場份額,擁有主導地位優勢。市面上除了少數自研架構的廠商,大部分都是從ARM“半路出家”到RISC-V的,也有部分MCU廠商選擇了ARM+RISC-V“雙管齊下”。而國內有這么一家MCU公司,他們從成立之初便選擇了另辟蹊徑,即選擇了非ARM架構的這條賽道。
從C-SKY轉向RISC-V
愛普特微電子副總經理魯翔表示,因為RISC-V是開源指令集架構,可以把愛普特對產品的創新想法迭代進去,也更符合“國產創新”的理念,所以愛普特也就將MCU產品的內核轉向RISC-V內核。
內核IP之外的木桶效應
可選好了內核并不代表萬事大吉,還有其他的IP需要納入考量,而且也得是國產化。魯翔指出MCU作為典型的數模混合芯片,可靠性的設計就是木桶效應。MCU公司團隊中最弱的技術將決定性能和可靠性的短板,如果這些IP是外購的,木桶效應就會擴展到IP供應商上,不僅產品性能可靠性不可控,也會限制產品的創新。認識到這一點的愛普特花了數年時間打造一套完全自主知識產權、齊全完善且經過大規模芯片量產認證的微處理器IP庫,包含了模擬IP、時鐘IP、接口IP和Flash IP等。愛普特無需外購IP.就能解決以上的木桶效應難題,保證產品的超高可靠性,使產品可廣泛應用于各種復雜環境及苛刻條件下的工業場景,提供可靠性超越國外品牌的替代選擇。愛普特的另一大優勢是,他們可以基于自研的IP庫,在保證品質的情況下,按客戶的實際需求對芯片進行定制。愛普特的定制不僅開發設計時間短,且基于自研IP庫,還能快速實現客戶對產品的特殊性能需求,以及優化芯片面積,降低產品成本,提高產品性價比,從而幫助客戶提升產品的競爭優勢,為客戶帶來價值。
擴大產品陣容
把市場首選變為RISC-V存在的挑戰
愛普特和阿里平頭哥達成了深度戰略合作,在共研RISC-V架構MCU芯片的同時,也已經搭建起了完整的開發工具鏈,可以說解決了開發生態上的大部分問題。但目前市面上將RISC-V視為首選方案的例子仍然比較少,作為RISC-V MCU廠商,愛普特很清楚要讓市場選擇RISC-V還面臨著哪些挑戰。魯翔認為,應用驅動、協同開發、全產業共同定義架構的模式,讓RISC-V架構在各個行業領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,但在通用MCU市場,仍面臨著三大挑戰:開發工具鏈不夠友好、軟件生態不夠完善、芯片系列選型不夠豐富等。固然這幾年間RISC-V的開源和商用工具鏈也在陸續推出,但相對ARM來說,在全流程和完善程度上還有著不小的差距。其次,雖然RISC-V已經獲得了AliOS、FreeRTOS、RT-Thread和Linux等多個操作系統的支持,但在軟件開發和移植上仍需要更快的進度。至于豐富的芯片系列選型,這方面需要的則是更快的MCU開發周期和時間的積累。
CDK編譯器 / 愛普特
愛普特也為解決這三大挑戰做出了不小的貢獻,如愛普特與平頭哥合作打造了完整的“開發編輯工具鏈”,其中CDK編譯器提供了圖形化的嵌入式開發環境,降低了開發門檻,用戶可以基于不同的應用領域要求,選擇合適的組件進行產品開發。這套工具鏈支持AliOS等RTOS操作系統,無論是底層還是核心組件,都已經達成了完整生態的目標,所以程序移植與研發的效率問題已經得到了極大改善。至于產品選型問題,上面也提到了愛普特將在2023年推出的6大RISC-V MCU系列,這些產品涵蓋了不同規格的MCU配置,比如Flash容量、管腳數量和工作頻率等等,再加上豐富的外設資源,足以覆蓋更多的市場需求,解決工程師在RISC-V MCU上的選型困難癥。
寫在最后
像愛普特這樣不忘初心,打從一開始就認定國產自主并堅持下來,做出了一定成績的半導體公司并不多,但在RISC-V這個還在逐漸壯大的生態下,你會察覺到他們更容易被市場發掘出來。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和意識到,RISC-V某種意義上代表了不可估量的未來,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擁抱這個生態,全力去解決那些近在眼前的挑戰。
文章來源:電子發燒友網